“我被催收打爆了电话,还打给我家人单位,这不是违法的吗?”
“他们说我拒还债务,已经安排‘上门走访’,这合法吗?”
“说实话,我不是不还,但这催收太吓人了,谁能管管?”
2025年年初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一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调整,其中对“债务催收行为”首次作出更细致、明确的规范,引发业内关注。
这也意味着:催收行业的“灰色地带”正在被逐步堵上,很多以前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做法,如今正在被官方叫停。
本文将为你梳理此次新规的核心变化,揭示催收公司“不能碰”的法律红线,并告诉你:作为普通负债人,该如何正当维权?如何选择合法的协商通道,而不是被催收牵着鼻子走?
一、最高法明确:这些催收行为违法,谁碰谁出事
根据2025年初司法政策调整,最高院重点强调以下三类催收行为“不得采用”,其中部分行为已被多地法院列为“侵犯人格权”或“违法侵权”。
1. 📞 骚扰式催收 = 不得频繁拨打电话
新规明确:
“借款人逾期后,债权方及其受托催收机构不得在短时间内反复拨打电话,干扰其正常生活秩序。”
什么意思?
一天几十通电话、早晚狂轰滥炸、不分时间打电话催债,这些都属于“高频干扰”,依法可投诉。
2. 🧾 骚扰第三方 = 不得向非借款人传递债务信息
特别说明:
“不得将借款人借款信息通知其亲属、朋友、同事等无直接债务关系人。”
以前动不动就给你爸妈打电话、群发微信截图发你单位群,这种行为已被认定为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,有些地区已出现催收公司被判赔偿的案例。
3. 🚪 “威胁上门”类言语 = 不得恐吓性催收
法院文件特别强调:
“催收过程中不得使用暴力、胁迫、辱骂、恐吓等方式,不得以‘上门走访’‘公安备案’等语言对债务人施压。”
这代表很多催收常用的那一套“话术”,其实早已踩线。即使他们没有真正违法,也可能构成“心理暴力”或“变相威胁”行为,一旦取证属实可依法维权。
二、为什么最高院要出这个规定?催收真的太“乱”了
近几年,随着逾期用户数量上升,很多持牌平台为了压缩回款成本,选择将账单外包给催收公司;而一些催收机构则通过电话骚扰、人肉搜索、P图抹黑、社交平台曝光等手段“非法施压”,引发舆论与投诉不断。
2023年,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因催收引发的“人格权纠纷”案件增长近60%,多起判例已经出现。
因此,最高法院此次出台新规,目的非常明确:
明确“合法催收”边界,保护普通借款人基本权益。
三、那逾期了,还能被催收吗?能不还吗?
必须说清楚:催收“不能乱来”,≠你可以不还钱。
法院新规的重点在于“规范手段”,不是取消追债。借款还是要还,只是平台和催收机构必须依法合规追讨,不能用违法方式威胁、施压你。
那问题来了:如果我真的一时还不上,怎么办?
四、不怕还不上,就怕走错路:协商才是正道
很多人是这样的:
-
想协商,但找不到人谈
-
打平台电话没人理
-
不想被催,但不知道怎么解决
你需要的是:一个能真正把事情谈下来的解决通道。
汇邦管家就是做这个的。
作为专注于逾期债务协商的服务平台,汇邦管家可以帮你:
-
✅ 梳理目前所有欠款情况,统一规划
-
✅ 一对一制定协商策略,避免恶意催收继续加压
-
✅ 联系平台提出分期、减免、缓还等方案
-
✅ 全程跟进谈判结果,不成功不收费
特别重要的是:汇邦管家不会对你电话轰炸,不用骚扰方式逼你签协议。他们的逻辑只有一个字:“谈”。
五、怎么判断催收是否违法?这几个标准对照一下
📌 1. 是否骚扰非本人?
→ 联系了你的朋友、同事、家人甚至发单位群,这属于越界。
📌 2. 是否频繁干扰?
→ 一天十几通电话、清早深夜不间断打,这种也可视为骚扰。
📌 3. 是否“恐吓性话术”?
→ 如“公安备案”“刑事拘留”“马上冻结你工资”等,属于恐吓诱导。
📌 4. 是否拍照上门?
→ 拍你家门、发朋友圈、发抖音曝光,这种已经属于“名誉侵权”。
✅ 一旦构成上述行为,建议你截图、录音、收集证据,并可向当地银保监、网信部门或法院投诉。
六、不怕欠钱,就怕被催收套路了
2025年新规出台,说明“规范催收”已是大势所趋。但同时也提醒我们:借款不是不能谈,只是要走对渠道。
你不是一定要自己扛,不用再听催收各种吓人的话。
你只需要知道自己还有协商的权利,还有汇邦管家这样的专业团队能陪你一起走出困境。
担心被催?那就尽快谈!
自己谈不下来?那就找汇邦管家!
说到底,债不是压垮你的理由,乱催收才是。别让不合法的手段继续伤害你,用合法的方式把债务谈下来,这才是真正的出路。